灰孔雀雉

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  Linnaeus
   

  63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体形显然较雉鸡为小,也比金鸡小些。雄鸟全身几为乌褐色,密布以近白色细点和横斑;背、两翅及尾等均具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。雌鸟较小,羽色较暗钝,尾较短,眼状斑不很显耀。
形态 (依据指名亚种的标本)
雄性成鸟:上体全部大都乌褐色;头上具蓬乱而延长的发状冠羽,杂以近白色细点;后颈披有翎领,呈乌褐色,并具棕白色横斑;背羽也乌褐,而具近白色较大的点斑;背以下则兼具近白色点斑和横斑;两翅的表面与背同色,而且与背一样都具有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,每个斑外围以狭窄的黑褐色圆圈及较宽阔的白圈;初级飞羽纯乌褐色,仅外翈稍有淡褐色细点;尾羽与背同色,但白点较大些,并在离尾端约20—30毫米处有成对的眼状斑,这些斑较背上的较大约1—2倍,且较为绿色。颏和喉自;胸和两胁和后颈略同;下体余部与背相似;眼状斑在尾羽腹面呈近黑色的椭圆斑。
虹膜珠灰;脸上裸出部为近黄的肉色;上嘴黑,下嘴尖端亦黑,余部角色;脚和趾黑褐;跗蹠具二个短距。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似,但较暗纯;眼状斑较少辉亮,各斑外围的黑圈和白圈均代替以折断的斑;较短尾羽的眼状斑均消失不见;喉部的白色比较扩大;头上的羽冠稍较发达。
虹膜褐,灰褐或灰色;脸上裸出部纯为肉色;脚和趾较淡。
量衡度(由云南省动物研究所提供部分数据)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4) 660—710 约663—670 23 200—210 363—380 72—74
♀♀(2) 460—500 465—515 20.5—21 185—196 236—240 60—63

大小

量衡度(由云南省动物研究所提供部分数据)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4) 660—710 约663—670 23 200—210 363—380 72—74
♀♀(2) 460—500 465—515 20.5—21 185—196 236—240 60—63
;

生物学

生态 栖于1,500米的山林及竹丛中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。若受惊掂,即行遁去。很少高飞到树端,而钻入稠密的枝桠间。夜间栖息在树枝上。食物几乎都是昆虫和蠕虫。
孔雀雉比较稀有,是有名观赏鸟之一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栖于1,500米的山林及竹丛中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。若受惊掂,即行遁去。很少高飞到树端,而钻入稠密的枝桠间。夜间栖息在树枝上。食物几乎都是昆虫和蠕虫。
孔雀雉比较稀有,是有名观赏鸟之一。

海拔范围

栖于1,500米的山林及竹丛中,常单独或成对活动。

国外分布

见于锡金、不丹、印度阿萨姆、缅甸、泰国、越南等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亚种分化 灰孔雀雉,分化为5个亚种,我国仅有二个亚种,分别见于云南和海南岛。在国外,这种孔雀雉分布于锡金、不丹、印度阿萨姆、缅甸及中南半岛北部。

检索表文本

可检索如次:
体形较大,翅长在200毫米以上;背上眼状斑带紫色;中央尾羽眼状斑的长径达30毫米以上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Polyplectron b.bicalcaratumn
体形较小,翅长在200毫米以下;背上眼状斑不带紫色;中央尾羽眼状斑的长径不超过l5毫米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海南亚种P.b.katsumatae